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没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所有孩子 ——访北京师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师大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学者与制作人,代表作品《贝家花园往事》《文学的故乡》《电影眼看中国》《小人国》等,在四川电视节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师大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学者与制作人,代表作品《贝家花园往事》《文学的故乡》《电影眼看中国》《小人国》等,在四川电视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美国波士顿电影节、卡塔尔半岛国际纪录片节等获20余项大奖。

近日,电影《零零后》上映,引发热议。

这是一部从2006年开始,历时12年跟踪拍摄,真实呈现两个“00后”从幼年到青年成长轨迹的电影。导演张同道把它叫作“用电影写成的一封家书”,是他送给中国家长的一面镜子。

时间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给两个“特别”的孩子带来身心上的成长与蜕变?这封“家书”向中国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传递了哪些育人启示?作为观察者和学习者,张同道又从中镜鉴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电影《零零后》的导演张同道。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拍的不是两个代表性的‘00后’,也不是两个天才。我拍的恰好是在学习中很吃力的孩子,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对接方法,他们就会被甩到社会的边缘。”

《零零后》的前身是201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5集同名纪录片。张同道“雪藏”了拍摄的十几个孩子中“个性最鲜明、戏剧化程度最高”的两位主人公——池亦洋和王思柔(柔柔),专门制作了这部电影版《零零后》。

张同道在电影手记里写道:“《零零后》是三代人的集合,60后带着70后、80后、90后拍摄00后。”在他看来,“没有谁能够代表一代人,但每个人都蕴含着一代人的DNA”。他们用“前人”的眼光和镜头审视“00后”,发现这一代人的代际特征格外明显:有个性、有自信、国际化。

片中记录了男主人公池亦洋从幼儿园里的“孩子王”跌入小学“学渣”行列,“一向阳刚威猛的池亦洋像林黛玉一样泣涕涟涟,生活灰暗、无助,找不到方向”。直到初中邂逅了橄榄球,他的自信又回来了。15岁的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惨败。为了接受更系统的橄榄球训练,池亦洋想去美国求学。申请学校时,他心仪的一所学校的招生主管在邮件里直白地拒绝了他:“我们学校是为优秀的学生准备的,你不够好。”张同道说,这话伤害了池亦洋,但他有了目标和方向,由此更加奋发,学习成绩快速提高。最终池亦洋如愿考上了美国的一所高中,重新“点燃了人生的发动机”。

张同道与柔柔交流

摄制组跟拍池亦洋

另一个主人公柔柔是一个散发艺术气质的“小公主”,在幼儿园时因不合群而被“排斥”。到了小学,柔柔妈妈坚持要保持她的个性和艺术天赋,为她选了一条偏离传统教育的道路——私塾,但相对宽松自由的教育体系也没能让柔柔获得“救赎”,数学成了她的“地狱”。14岁,柔柔只身去异国留学,她的成绩一路蹿至全A,却又遭遇社交上的挫折。在这个过程里,柔弱的柔柔渐渐蜕变成一个坚强的柔柔、更好的柔柔。如今她升入美国排名前五十的普渡大学攻读教育学,立志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12年垂直跟踪,张同道逐步从中镜鉴到:没有一种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一把通用的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有了其他教育形式的补充,这两个孩子同样可以成才,成为优秀人才,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零零后》引发了大众对当代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的讨论。因两位主人公最终都选择了出国,一些观众读出了“非传统教育更适合孩子”的意味,还有一些人看到了教育话题背后的地域和家庭背景,称之为“北京中产家庭的零零后”。对此,张同道表示,电影没有一句解说,所有人都可以和电影进行对话。研究成长的人看到了孩子成长;懂心理学的人看到了心理;做教育的人就看到了教育。“如果家长与孩子看完这部电影,能够使家庭更和谐、孩子成长更健康,我们12年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从拍摄中学习做“现代父母”

张同道不仅是个导演,也是一个“00后”的父亲。

拍摄《零零后》最开始是出于“自私”的动机。2006年,张同道的儿子4岁,一度对他所有的提议都说不。同样的水温,他说不烫,儿子却说:“那是你的感觉,我觉得烫。”张同道觉得,这个话是他4岁时不敢对父亲讲的,但儿子总是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引发了一个40岁老父亲的疑惑:今天怎样做父亲?也激起了他对“00后”的好奇与探寻。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nmgsfdxxbzz.cn/qikandaodu/2020/0912/445.html



上一篇:人生在三尺讲台上发光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
下一篇:教师应具备“人机共教”的智能 ——访北京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投稿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版面费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