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四川师范大学四全理念构建数字校园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1]。实践证明,数字校园建设对高校提升管理水平和育人效能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数字校园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作为“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之一。通过不断的理念和实践创新,推动建设新一代数字校园,对于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当前数字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经历了以校园网建设为主和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两个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多数高校拥有完善的校园网络、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海量的电子资源和丰富的信息化业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已深入应用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务管理和校园服务等诸多领域,构建起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数字空间,在传统校园之上塑造形成了数字校园新形态。但是,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业务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当前高校数字校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用户定位狭窄。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性组织,具有广泛的社群属性。这里的“社群”泛指与高校发生作用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校内的教职员工、学生,校外的学生家长、校友、合作伙伴、同行专家,以及潜在的应聘者和拟报考的考生等,既有自然人群体也有法人群体。但就现有情况看,高校数字校园用户人群定位比较狭窄,大部分高校仅包括校内师生和校友,而与学校有密切或较为密切联系的其他群体未能有效覆盖,且用户角色类型没有进行梳理和细分,信息服务比较粗放。

2.应用服务零碎。国内高校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建设经历了单个应用为主和以统一身份认证、门户和数据交换“三大平台”为主的建设阶段。数字校园建设早期,高校内部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业务职能各自建设有若干应用系统用于实现部门业务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这些系统的建设并非基于师生用户视角,而是从管理者视角和需求出发,每个系统大多独立运行,用户获取服务需要登录不同的管理系统,师生用户服务分散、零碎、体验不好。进入本世纪以来,很多高校开始探索解决之策,于是相继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数字校园门户系统,实现用户单点登录和入口的统一,但这也仅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应用集中呈现的问题,还达不到业务集成的效果,无法实现多种方式用户认证和授权管理,更无法体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数据信息分散。作为学校核心资产的数据信息分散在各部门、学院的应用系统中,有些领域或过程中的数据甚至采用电子表格或手工报表的方式进行存储和管理,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造成过量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形成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公共数据平台实现校内数据的共享与交换[2],但都仅限于一些基础性的公共数据,数据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与大数据的4V特征(规模性、多样性、及时性和价值性)相比更是相距甚远。由于数据信息的分散、凌乱,数据挖掘和分析利用不能有效开展,学校教学和管理人员无法获得有效的决策数据支持,数据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四全”数字校园的理念构思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 Nolan)提出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六个阶段[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多数高校信息化发展正处在集成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开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立基础数据库和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开始由分散和单点到成为体系。按照诺兰模型的基本思路,结合当前数字校园存在的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在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中提出了“四全”的理念,即:全员用户视角、全量数据驱动、全域业务微化和全程个性服务。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nmgsfdxxbzz.cn/qikandaodu/2021/0321/780.html



上一篇:广西创新民族乐器美骆琴探究
下一篇:杜甫与中华文化前沿论坛暨年度杜甫研究学刊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投稿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版面费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