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专家点评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VOL.395 2019.10下 认清治理内涵与问题本源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德村志成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由于社会问题所引发的治理工作。众所周知如果治理

VOL.395 2019.10下

认清治理内涵与问题本源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德村志成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由于社会问题所引发的治理工作。众所周知如果治理成效不彰,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而言当社会发生问题时,政府除了尽快根据法规进行整治外,有些时候还必须通过某种手段来处理以防问题扩大。如放任事态的发展,其结果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治理始终是政府行政单位的重大课题。“枫桥经验” 开始进入创新的新时期,足见“治理”经验也是处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我们知道治理结果往往总会出现两种结局,一为迅速平息圆满解決,二为事态严重难以收拾。事情的圆满解決不外乎处理得当,用法得理。反之则是处理不当,用法失理。事实上治理两个字,就存在着对问题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一是一切问题都必须依法行政,二是以情来理顺问题。为何治在前理在后,关键在于任何违法问题不分大小,执法者都必须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处理。

治理变革首先应认识治与理,其内涵是一体两面,尽管治是处理问题的基本,但往往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再犯几率甚高,这种结果通常称为“治标不治本”。因此要完善整个处理结果,如何治本就成为关键问题了。笔者认为治之后的理至关重要,处理问题虽有法可依,但这看似合情合理合法的处理,却常出现受罚者心不服口服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变迁过大,而法规修正却往往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两者一为动态的社会现象,二为静态的神圣法规。此时“依法行政”依然是唯一的处理原则。但只顾法规的执行,而忽视现实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必然矛盾丛生后果难料。为此,在法规尚未完善之前,以理服人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俗话说得好“事出必有因”,因此在处理问题上,首先应查清问题的本源,再根据法规来治、用智来理,才是最有效治理,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解决问题。

@小康杂志社:#脱贫攻坚在行动# #遇见非遗# #非遗扶贫# #非遗保护你我同行# “边城”花垣的非遗扶贫故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有湘西苗族鼓舞、苗医药、苗族服饰……10月,《小康》记者走访了花垣县子腊村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湖南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责任有限公司,探寻非遗大县的扶贫秘诀。

@微博非遗:#脱贫攻坚在行动# 湖南首倡“让妈妈回家”计划,在花垣县试点实施苗绣文化扶贫项目,扩大农村妇女就近就地就业,让拥有苗绣技艺外出打工的妈妈实现“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如今,“让妈妈回家”项目已经在湖南全省遍地开花,并作为“#非遗扶贫# ”样本推广应用至全国多个省份!

记者手记

近距离感受“边城”花垣扶贫路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周叠瑶

10月,我随媒体采风团第一次来到湖南花垣县,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了解花垣县的“非遗+扶贫”故事。飞机落地张家界已近晚上十点,一辆中巴车又载着我们走了两个小时,才最终到达花垣县。第二天,夜色散去,我终于得以一窥花垣县的样貌。尽管是匆匆一瞥,依旧可以发现这里的人们并不富裕—路边的民房极少有超过三层以上的,甚至有一些还是土房、竹房。

经过崎岖的山路,我们一行终于来到了子腊村。从老远就能看到十几位身着苗服的妇女站在村口迎接我们。唱苗歌、打苗鼓、喝米酒,村民的热情让我有点招架不住。走进村子,路一下变得狭窄起来,仅容三人并行。但就是这样的石板路,也不过是在去年才铺设好的。

子腊村苗服苗绣传习所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我到访的时候,三十多个位子竟座无虚席,每一位来学习的绣娘都在专心致志地练习。通过随机采访几位能独立出衣服的“老绣娘”,我发现做苗绣一个月大约会给她们带来1500-2000元不等的收入,这也许是为什么传习所能吸引这么多妇女来学习的关键所在。

通过做苗绣脱贫致富的不只子腊村。当我来到十八洞村,发现这里的苗绣产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光女士背包就有近十种,包型都很时尚,苗绣的点缀也恰到好处。

在采访中,我始终有一个疑问:是迎合市场还是坚守传统,究竟怎么做才是对传统非遗的尊重?最终,七绣坊创始人石佳说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她说,非遗保护不仅需要保护刺绣手工艺本身,苗族服饰文化也是保护的对象。因此,七绣坊的产品除了手工刺绣,还有不少机绣产品—25块的小镜子、100元的手包……这些相对便宜的产品卖得最好,同时也给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nmgsfdxxbzz.cn/qikandaodu/2021/0421/974.html



上一篇:首台护舒宝女生盒子进驻成都高校
下一篇:世纪赣闽粤湘交界地区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简讯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投稿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版面费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