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05/29]
-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05/29]
-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05/29]
-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05/29]
-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05/29]
-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05/29]
河南师范大学开辟产教融合提升专利质量新路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常俊标率领的团队经长期研究,合成得到了抗病毒有效化合物阿兹夫定(FNC),即“2’-氟-4’-取代核苷类似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专利号:ZL2.0),荣获第十
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常俊标率领的团队经长期研究,合成得到了抗病毒有效化合物阿兹夫定(FNC),即“2’-氟-4’-取代核苷类似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专利号:ZL2.0),荣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中国专利金奖。从全国共1 554项优秀专利参加评专利中脱颖而出。
阿兹夫定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Ⅰ类新药,该药物于2013年4月30日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应用于临床试验,目前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目前,该技术还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国际专利申请,并获得了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授权。这是河南师范大学提升专利质量的一个例子。
随着河南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深入,河南师范大学在促进校企科技交流、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推广转化、专利转让及许可、技术产权交易、科技咨询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突破。
尤其是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推进应用研究快速发展,开辟了“高校+”产教融合新路径,自觉融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学校转型发展与产教融合、校地融合的双赢,专利质量不断提升,专利转化获得突破。2016年河南师范大学发明专利申请509件,比2015年的257件增长98%,在河南省高校排名第二;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发明专利授权162件,比2016年授权的103件增长57%。
深度融入地方发展 取得多项新突破
河南师范大学历来重视产学研相结合。近年来,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河南师范大学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结合自身源头创新优势,加快高水平成果涌现,加速校地企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实现“现实需求—协同攻关—科技创新—首站转化”社会服务全链条螺旋式上升,对打造中原大健康产业发展强市、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做出了重大贡献。
技术的问世从来都不是偶然。“世界上有两种技术,一种传承恒久远,一种开创新时代。”阿兹夫定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突破。而这只是河南师范大学诸多科研成果中凸出的一项。学校注重应用研究,开辟“高校+”产教融合新路径,自觉融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从而实现学校转型发展与产教融合、校地融合的双赢,专利成果遍地开花。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用户痛点,要以人为本,方能实现价值。河南师范大学校长常俊标教授曾获国际、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0余件,团队研发的脑保护一类原研新药“布罗佐喷钠”和抗艾滋病一类原研新药“阿兹夫定”,分别获“国家新药一期临床批件”和“国家新药二期临床批件”。
开拓创新,打破技术垄断。在化学制药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创新药物研发团队围绕医药行业的创新药物、原料药、大品种药以及医用仿生材料的绿色合成和技术创新开展协同攻关,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新药证书3个,国家一类新药临床研究批件2个,省科技进步奖7项,授权专利40余项,推广转化了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
注重技术成果产业化运用,积极与企业共同促进科研成果量产,拉动就业,让专利成果真正造福人民。2007年,渠桂荣教授主持完成的“系列核苷生产新工艺”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技术成果在新乡拓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让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解决了2 000多人的就业问题,打破了日本对国际核苷市场的垄断,结束了我国核苷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并出口到美国、西欧、日本等地。
发挥高校科研对地方经济的“鲶鱼效应”,打造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河南师范大学新能源材料研发团队长期致力于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源关键材料研发,将实验室原始创新与合作企业结合,以镍氢电池材料为代表的原创性研发成果已实现产业化,杨书廷教授带领的团队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的“新能源电池及电动车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与智慧库。其中,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在中科公司产业化后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第一个替代进口的产品,对中国锂电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搭建科研平台建设,推动强强联合,发挥区域联动效应。目前,河南师范大学正与新乡市高新区拟共建河南省创新药物产业研究院、河南省绿色化学与新型能源材料产业研究院,并通过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协同组建创新平台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全面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nmgsfdxxbzz.cn/qikandaodu/2021/0510/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