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蒙汉女真的文化交融窥探以元杂剧为例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胡适在《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中从语言角度给予了元杂剧很高的评价:“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其时词也,曲也,剧本也,小说也,皆第一流之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其时

胡适在《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中从语言角度给予了元杂剧很高的评价:“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其时词也,曲也,剧本也,小说也,皆第一流之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其时吾国真可谓有一种‘活文学’出世。”元杂剧以金元之交的河北、河南、山东等中原地区的北方话为基础,并吸收糅合了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腔调及语言。蒙古族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女真族腔调直率朴实、雄健粗野,多以谐音方式糅入元杂剧中。方龄贵在《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中提到:“元明戏曲中有一些契丹、女真、蒙古和波斯阿拉伯语,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其中最多的还是蒙古语。”在一些少数民族人物出场的杂剧中,常用蒙古族词汇进行对话,如关汉卿的《哭存孝》:“米罕(肉)整斤吞,抹邻(马)不会骑,努门(弓)并速门(箭),弓箭怎的射!撒因(好)答刺孙(酒),见了抢着吃,喝的莎塔八(醉),跌倒就是睡,若说我姓名,家将不能记,一对忽刺孩(贼),都是狗养的!”而在一些汉族人物杂剧中,也会使用蒙古族语言,如王实甫《西厢记》:“头房里下,先撒和(饲喂和遛放)那马者”;马致远《汉宫秋》:“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剌(杀死),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

元杂剧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大部分是蒙古语,其次是女真语。宋代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许多汉人穿女真服、说女真语、唱女真乐。在陆游《剑南诗稿》中有明确记载:“上源驿中搥画鼓,汉使作客胡作主;舞女不记宣和妆,庐儿尽能女真语。”这首诗真实记录了汉族和女真族的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现象,说明女真族统一北方之后对汉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女真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一些女真口语广泛应用于生活中,逐渐演化为生活用语,有“胡同(街巷)”、“海冬青(猎鹰)”、“虎皮驮驼(虎皮包)”、“赤瓦不剌海(该打的,该死的)”等,如石君宝《紫云亭》:“嘴尖馋嗓子,爪快撮天灵,娘呵,委实道搦鸦的天上鹞,不如你个拿雁的海冬青。……你若打死他,路上呵,你独自难过,却叫谁牵你那虎皮驮驼。”“海东青”是东北长白山特有的凶猛猎鹰;“虎皮驮驼”即金人骑马时所用的虎皮袋。这些流传下来的元杂剧的只字片语,绝大部分是女真语言的音译,它们的具象多数是女真族所特有的物什,比如“虎头牌”、“海东青”,这些词汇广泛流于中原并为元杂剧所用。根据《北京方言词典》,使用较多的女真语言有“六儿(角色通称,童仆)”、“茶茶(金人对夫人的泛称)”、“千户(官员名称)”、“阿马(父亲)”等,这些是常见的角色通称,在元杂剧中常能见到。

元杂剧中亦有蒙、汉、女真多方文化交融的现象。如关汉卿《调风月》:“双撒敦(亲戚)是部尚书。”《虎头牌》:“我也曾吹弹那管弦,快活了万千,可便是大拜门(子婿礼)撒敦(亲戚)家的筵宴。”“大拜门”即女真风俗,指男女自由结合,待生子后双双到女家行子婿礼,也叫做“拜门”。“撒敦”即蒙语中的亲戚之意。女真族的故事背景和风俗习惯,蒙古族的语言,汉文字的表达和书写,说明当时“渐染胡语”、“多染胡语”的语言交融现象相当普遍。

民族习俗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聚焦点和中转站。民俗影响着元杂剧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源于汉文化中的民俗,在长期演化中流入蒙古、女真二族,后者以不同于汉文化的内核来体现。如汉文化元旦拜日的习俗,《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可见春秋时期便有元旦拜日之举。《大金国志》有述:“元旦则拜日相庆。”元杂剧《虎头牌》中金柱马和银柱马对日祈祷:“待我望着那碧天边太阳浇奠,则俺这穷人家又不会别咒怨,则愿的俺兄弟每可便早能勾相见。”元杂剧作家将这种自然崇拜与祈愿之礼融合到一起,增添戏剧的生动性。《多桑蒙古史》记述成吉思汗“崇拜太阳,而尊崇珊蛮之陋习。”可知当时蒙元统治者十分重视拜日活动。元杂剧中对拜日活动的描写,无意中迎合了蒙元统治者的审美意趣。

早期女真散居野处,没有所谓的节庆活动,金朝建立后才逐渐形成许多特定的节日,多是继承汉族和契丹习俗,同时亦增些女真旧俗。据《大金国志》:“官员元日假三日,寒食假五日,冬至、立春、重五、立秋、重九各给假一日。”女性会在寒食节开心出游,进行踏青、吃寒食、荡秋千等活动。元好问《壬子寒食》诗云:“儿女青红笑语哗,秋千环索响呕哑。今年好个明寒食,五树来禽恰放花。”描写了寒食节荡秋千的景象。《诈妮子调风月》记录金朝时的寒食节习俗与下层女性服饰装扮和娶妾礼俗:“却共女伴每蹴罢秋千,逃席的走来家。这早晚小千户敢来家了也。年例寒食,邻姬每斗来邀会,去年时没人将我拘管收拾。打秋千,闲斗草,直到个昏天黑地。”展现了寒食节的民俗风格和独特趣味。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nmgsfdxxbzz.cn/qikandaodu/2021/0518/1154.html



上一篇: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纷争下的教师教育
下一篇:林梅村蒙古山水地图商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投稿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版面费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