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玩具熊也有灵魂?什么是“泛灵论”丨每日罐头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每日罐头”是一档心理学口味的精神食粮栏目 ( 狗特别喜欢的 )。 今天聊一个严肃的话题: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和玩具说话,为什么会觉得玩具熊有灵魂? 罐头质检员: 雨歇微凉

“每日罐头”是一档心理学口味的精神食粮栏目狗特别喜欢的)。

今天聊一个严肃的话题: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和玩具说话,为什么会觉得玩具熊有灵魂?

罐头质检员: 雨歇微凉、王星星

近日荷兰Walibi Holland主题公园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这家公园因疫情暂时关闭,园内没有游客,工作人员把22只玩具小熊放在过山车上,让它们也“体验”一把坐过山车的快乐。

车头放置的摄像头还拍到其中一只小熊在空中挥手。

第二排左边那只格外戏多,小胳膊被甩起来的瞬间,让老夫简直想一把抱住这个小宝宝...

我顺便想到自己小时候,常常对着自己的玩具“叽叽咕咕”,给泰迪熊当妈妈,为芭比娃娃梳小辫子,给皮卡丘抱枕盖被子……总感觉玩具能听懂我在说什么。

为什么小孩子就能无障碍对着小玩偶“叽叽咕咕”?哲学上的“泛灵论”或许能解释这种行为。

天地万物──动物、植物、环境、天气,乃至言词、图画、建筑──都是有灵魂、能够思考和获取经验的主体,并且能够操纵或影响其他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的世界观,叫做泛灵论(panpneumatism)。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 认为,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确实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有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泛灵观念范围逐渐缩小。

皮亚杰把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从儿童学习一种语言开始持续到大约5岁至6岁) 的儿童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缺乏必要的知识,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据研究:

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

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

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

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

针对皮亚杰的这一观点, 有学者质疑泛灵论本身是否具有普遍性。也因此认为孩子们是否普遍具有泛灵论观念还有待研究。

简单地说,孩子的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暂时缺乏关于“活的”的正确知识,这是3~6岁儿童泛灵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国内有关研究则认为,孩子泛灵论的认知倾向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因为把玩具娃娃看成活的,会产生相对应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和孩子的认知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了泛灵心理(不稳定、不系统、暂时的、零散的),而非泛灵观念(稳定的、系统的、长时间的、整体的)。

和玩具小熊说悄悄话,给洋娃娃穿衣吃饭,也是体验情绪的过程。

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泛灵论”似乎又不是小孩子的专属了。成年人同样容易存在“泛灵论”,比如有人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会当做树在说话。有人搬家时面对一些陪伴自己很久的旧物,总是不忍心扔掉,担心它们会因为被抛弃而难过。而我会在工位上摆一些手办,累了就会和它们对视一眼,就能感觉到一些治愈和陪伴。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已经能够现实地认知这个世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主动进入“泛灵论”的领域。谁让可爱的东西总能给人力量呢!

Reference:

[1]丁芳.儿童心理理解研究的先驱——皮亚杰的观点[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06):42-44.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nmgsfdxxbzz.cn/zonghexinwen/2020/0725/371.html



上一篇:幼儿园活动区域材料投放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导师介绍:殷朝晖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投稿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版面费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